2021年11月7日,第二十二个记者节前夕,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河南有四件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所属媒体夺得其中三项。
其中,大河网联合河南博物院出品的《中原藏珍》获一等奖名专栏奖,河南日报《谁是“老李”》获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三等奖,大河网《记者直击黄河岸边凌晨抓捕盗猎者护鸟志愿者足迹遍布长垣等地》获短视频现场新闻三等奖。
这次获得一等奖的《中原藏珍》是由大河网联合河南博物院推出的,它通过新闻加技术的手段,让网友零距离接触国宝,感受中原文化恒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已是大河网第二次拿到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今年的《中原藏珍》更加充分体现了媒体融合的强大生命力,它是我们探索‘四全’媒体一次很好的尝试,可以说,这个专栏是社会化生产的结晶,它既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大河网络传媒集团的,也是河南博物院的,更是广大网友的——它的获奖,正是网民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和高度文化自信的反映和写照。”大河网络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孟磊说。而《记者直击黄河岸边凌晨抓捕盗猎者护鸟志愿者足迹遍布长垣等地》,则通过现场短视频的形式,从一个侧面传播了黄河生态保护和治理取得的成效。
据了解,截至今年,大河网已经有8件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
其中,2006年,在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现场,大河网首创的报网互动专栏——《焦点网谈》力压群雄,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名专栏奖。
2007年,大河网网络专题《中国最美女记者曹爱文》,在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三等奖。
2008年,大河网网络专题《陕县7.29淹井事件救援创造奇迹》,在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三等奖。
2012年,大河网网络访谈《西瓜哥卖瓜救妻引倾城之爱》,在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三等奖。
2019年,大河网网络访谈作品《【重温经典致敬新时代】“倒霉大叔”谈幸福生活:要一直唱下去,为时代立碑》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2020年,大河网刊发的短视频专题作品《五本驾证情中国铁路梦——一名火车司机的“中国速度”》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新闻链接:
继续讲好新时代的“三句话”(记录伟大时代讲好河南故事)
——访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获得者归欣
□河南日报记者金京艺
文风清新、视角独特、故事入心,2020年4月28日,《谁是“老李”》一文在河南日报一版刊发后,引来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好评和众多读者的纷纷点赞,更在今年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通讯类三等奖。
一般来说,一篇好的新闻作品离不开前期的策划、中途的采访和后期的打磨。11月1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谁是“老李”》的作者之一归欣却说:“‘老李’其实是随手偶得。”
去年4月底,归欣和同事到信阳采访调研,由于到站较早,一个多小时的“空当期”,便来到市郊的平桥区中山铺参观。
“那是一个改造中的古镇,有上千年历史,风光景致很不错,但真正引起我们兴趣的,是陈金芝老人家里那根黑漆漆的房梁。”归欣回忆,“2018年才翻新的房子,为啥会有这么一根老房梁?一问才知是‘老李’坚持让老太太留下的。随后,在一处叫做‘艺舍’的小院里,我们又发现了一幅奇景:一面挂着枯萎荷叶的土坯墙,被人用玻璃幕墙保护起来,拿手机拍照居然有油画的质感。主人介绍,这也是‘老李’的主意。”
“接下来,我们又走访了吴家小院、曾家小院等,看到了那棵长到天窗外的玉兰树、用石槽搭起来的小瀑布,得知这些都是‘老李’的手笔。但当我们兴冲冲赶到老李工作的小院时,才得知他被邀请到驻马店讲课去了。这就更加引起了我们的兴趣:‘老李’到底是何方‘神圣’?可由于时间太紧,我们一行人只好带着满心的好奇离开了中山铺。”归欣说。
随后两天,虽然行程很紧张,但大家对“老李”念念不忘。
“平桥区委宣传部帮我们联系到了‘老李’。几经周折,我们终于见到了老李本人,才有了这篇《谁是‘老李’》。”归欣笑道,“这算是我跑扶贫线口3年中印象最深的一次采访。”
“与其说是采访,倒不如说是跟随新闻前辈走访调研的一次现场学习。起初采访‘老李’并未在计划之中,但抓住‘老李’这个人物的时候,前辈们的状态和热情以及眼神中散发出的‘光’,都让身在现场的我备受感动。新闻工作者要践行‘四力’,前辈们的榜样作用一定是最生动的教材。”归欣说。
对于之前常年“泡”在基层的青年记者归欣来说,“一直在路上”是党报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的最佳途径,“只有身子沉下去,眼睛才能捕捉到最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脑子里才会有谋划,笔下才能‘生花’。”
如今从扶贫一线转到了时政报道前线,归欣对新闻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不论是跑什么线口,作为记者,我们都要持续学习、深入实践,讲好新时代的‘三句话’。一是练好‘北京话’,准确领会和把握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和政策方针。二是说好‘河南话’,充分了解、紧密结合河南实际,及时准确反映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中原大地上的落地落实。三是用好‘百姓话’,努力用百姓视角和语言反映民生大事,不断放大传播效果。只有这样,不论遇到什么样的线索和题材,都能创作出‘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好作品。”
好新闻就是要“在现场”(记录伟大时代讲好河南故事)
——访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获得者贺志泉等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祝传鹏
“黄河岸边,刺骨的寒风,大雁‘嘎嘎’鸣叫,志愿者徒步巡护……”11月2日,时隔一年,再次回忆起采访的经历,贺志泉等记者说,一切都历历在目。
在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中,由大河网王曦辉、陶玉德和贺志泉联手采写的报道《记者直击黄河岸边凌晨抓捕盗猎者护鸟志愿者足迹遍布长垣等地》获得中国新闻奖短视频现场新闻三等奖。
“这得益于大河网坚持围绕中心融媒传播的采编理念,也是记者深入基层践行‘四力’的具体实践,更体现出专家评委对护鸟志愿者以及现场新闻的肯定与赞许。”陶玉德说。
贺志泉对报道主角宋玉杰的关注,缘于2018年年底的一次采访,当时他去兰考参加全省秋冬季鸟类保护和巡护值守推进会,宋玉杰作为护鸟志愿者典型发言。贺志泉察觉到宋玉杰身上的与众不同——守护候鸟的宋玉杰也像一只“候鸟”。每年10月到次年3月,当成千上万只大雁、大鸨等候鸟迁徙到宋玉杰的家乡长垣越冬时,返乡的宋玉杰就成为护鸟志愿者;而春暖花开这些鸟儿飞走的时候,宋玉杰就又外出打工。
去年11月初,聚焦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初步成效,大河网确定了关注“护鸟行动”的选题,陶玉德等人立即赶赴长垣采访。
2020年11月5日晚,在广袤的黄河滩区深处,他们跟着宋玉杰巡视候鸟栖息状况的脚步一边走一边拍。当晚,宋玉杰和封丘、兰考一带的志愿者会合后,沿两地黄河岸边彻夜巡护。
黄河滩区的气温已降至0℃以下,四周漆黑一片,风呼呼作响。巡护至6日凌晨,突然,对岸几束灯光由远及近划破夜空。巡护多年,宋玉杰对滩区夜晚的光线极为敏感——有盗猎者!宋玉杰和其他志愿者很快锁定盗猎者的方位并做好分工,旋即,越野摩托、面包车一齐发动,跨过浮桥,向盗猎者扑去,贺志泉、陶玉德则持摄影器材紧紧跟在护鸟志愿者后面……
这也就有了获奖作品中视频里的那一幕。
短视频现场新闻,最亮眼的无疑是“现场”,面对盗猎这一突发情况,贺志泉他们用镜头记录了现场发生的所有重要细节。而在表达方式上,他们采用最质朴的视频语言去讲述,不夸饰、不渲染,用63秒原生态纪实风格的视频呈现了抓捕现场的紧张气氛。
护鸟行动大部分是在夜晚,非常辛苦,甚至会遇到生命威胁,但护鸟团队没有退缩。此次采访他们持续跟踪拍摄了3天,录制了600多分钟的视频资料。
该短视频和志愿者护鸟行动,受到网友高度评价。此后,大河网又围绕黄河沿岸人与鸟类和谐共处推出多篇报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护鸟行列。
创意让文化新闻“活”起来(记录伟大时代讲好河南故事)
——访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主创之一娄恒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莫韶华
由大河网联合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融媒栏目《中原藏珍》荣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奖。之前,它还获得了国际博协国际视听多媒体艺术节大奖银奖,国家文物局“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入围项目第一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网聚正能量奋进新时代”第五届“网络正能量专题活动”奖……仅有两岁的《中原藏珍》为何屡屡获奖?11月2日,记者采访了《中原藏珍》栏目主创之一、大河网多媒体编辑部主编娄恒。
栏目创办的初衷,还得从2019年全国两会说起。当时,河南博物院因为全面改造升级不能让观众入馆参观而苦恼。“如何让藏在深闺的宝贝动起来,让观众通过手机就能了解中原历史、了解华夏文明?”这成为河南博物院负责人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他们有资源,我们有平台。”时任大河网副总编辑王曦辉得知河南博物院想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宣传展示馆藏文物时,就带领团队提策划、出创意,并前去拜访了河南博物院党委书记万捷。
双方不谋而合,迅速组建创作团队,认真打磨,推出第一个作品《贾湖骨笛》,在全国两会期间刊播,迅速火遍网络,还被人民日报客户端等40余家媒体转发。
后续作品接连推出,不断形成传播高潮。回忆当时,娄恒记忆犹新:“集团领导亲自督战,通过网络手段对产品进行包装升级,利用声光电技术,深挖、演绎文物背后的精彩故事。网站挑选设计精英、技术骨干,尝试了海报、H5、长图等多种形式,最后才选定网络专栏这种形式。事实证明,通过创意赋能让文化新闻‘活’起来,这种形式颇受年轻网友肯定。”
慢工出细活。到今天,《中原藏珍》栏目已刊播百余期,成为网友了解中原文明的重要窗口。娄恒也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全媒体”的重要论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新闻的生产者和制造者,媒体只有融入社会,嫁接更多优秀的社会资源,融入媒体特性,才能有所突破。”娄恒说。
(源自11月2日至4日河南日报“记录伟大时代讲好河南故事”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