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出彩报业
100年有多长?大概要经历四代人。时间看似不是很长,但我们看看最亲的人,我们熟悉爷爷奶奶,可对爷爷奶奶的父母又有多少印象呢?
这是河南日报社总编辑刘雅鸣提出的问题。2022年8月16日,是焦裕禄诞辰100周年的日子,河南日报谋划于这天推出长篇通讯,提前数月成立了报道组。开会讨论稿件时,刘总说,100年过去,人们甚至记不清自己的亲人,但却对焦裕禄念念不忘。于是,“人民永远记得他”成为这篇通讯的主题。
因为我们记得,所以他从未远离。
还原一个榜样
写焦裕禄并不容易,他的事迹家喻户晓。从新闻、书籍到戏剧、影视,有关焦裕禄的作品数不胜数。人民日报社曾做过统计,从1966年2月到2015年3月,“焦裕禄”3个字,先后76次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的标题中。
但报道组还是另辟蹊径,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生动的焦裕禄。不把他“神化”,而是以普通人的视角探寻他精神永续的答案。兰考、尉氏、开封、洛阳……沿着焦裕禄的足迹,报道组一路追寻,深入采访,他的形象也在我们心中不断丰满。
“蹲下去,才能看清蚂蚁。”尽管焦裕禄的故事被挖掘了千万次,我们还是有了许多新的收获:“焦四代”首次接受媒体采访。焦裕禄重外孙女、“焦四代”中的老大徐晨瑜以“00后”的视角讲述了她和她这一代人心中的焦裕禄,让我们感受到焦裕禄精神不仅感染着老一辈,也激励着“Z世代”。我们发现焦裕禄还是个文艺青年。那把用过的二胡就挂在尉氏县焦裕禄办公室旧址的白墙上。他多才多艺,二胡、小号弓法娴熟,唱歌、跳舞不在话下。
囿于篇幅,许多故事不能在稿件中一一还原,但焦裕禄的形象已在我们心中立体生动。他不再只是一个名字,而像是我们熟悉的人。这让我们在下笔时感情更加真挚充沛、行文更加流畅自然。
汲取一种力量
为了尽可能多地掌握素材,报道组进行了为期两周的采访。外宣部主任董学彦担任组长,组内还有科教部主任柯杨、开封分社副社长龚砚庆、全媒体编辑部屈晓妍、今日消费的摄像老师和我。
俗话说,七分采、三分写。这句老话在此次采访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每天迎着朝阳出发,归途却赶不上夕阳。上午的采访,结束时是下午一两点。下午时间更长,趁着天黑的晚,总想再多采访几个人,多挖掘一些故事。“还有什么大家不知道的故事”是我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吃上晚饭时,不知不觉总是到了九点。7月的天气,太阳毒辣,大地像蒸笼,刚出门就是一身汗。但大家的热情比气温还高,循着焦裕禄的足迹进田间、访村民,不知疲倦。前辈们笑道:“我们的采访也是在践行焦裕禄精神呀!”
焦裕禄在兰考工作475天,行程5000余里,走访了全县149个大队中的125个。采访的辛苦当然远不及焦裕禄工作的劳累,但这种身体力行,让我们对艰苦奋斗的作风、科学求实的态度有了最直接最真切的感受。
是什么力量,让他在475天,亲自掂出“三害”的份量,查清全县大小风口84个、沙丘1600个,摸透全县3000多条河渠?采访结束,每个人心中都有了答案。
续写一个故事
在焦裕禄离开58年后,他激扬起的奋斗之志从未消退,点燃起的精神之火永不熄灭。所以,我们的故事中,不只有焦裕禄,但又处处有焦裕禄。
故事里,有基层党支部书记,有“蹲苗育苗”干部,有大国工匠,有奋斗追梦的年轻人。他们是稿件里的主角,亦是这个伟大时代的主角。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闪烁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精神。他们让焦裕禄生前那篇没写完的文章,在新时代有了精彩的续篇。
8月15日,我们推出的稿件预热海报中,所有受访者的头像共同组成了焦裕禄双手叉腰、目视远方的经典形象。画面中,他们站在焦裕禄身后,铺成他的影子,传承他的精神。我想,焦裕禄精神正是在一代代人的接续努力中不朽。成为他,就是对他最好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