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出彩报业
每逢大事,河南日报必有佳音。焦裕禄诞辰百年,在他的生日(8月16日)当天,河南日报推出万字通讯。焦裕禄离开我们已近一甲子,关于他的作品汗牛充栋,如何写好这篇贯穿时代的“同题作文”,如何塑造更耐看的“焦裕禄”?
高远立意,精神“高地”论精神。
要写山峰之高,便不能只站在山脚仰望。焦裕禄和焦裕禄精神,有着特定的历史坐标,不能写“低”,更不能写“小”,既要站在河南这块焦裕禄的精神高地上,仰视其人留下的点滴足迹,更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俯视其精神如何在这片土地生发、拔节、结果、传承,并将种子传播到广袤的中国大地,在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成为华夏儿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精神火炬。正如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永远不会过时”,整篇文章正是在这样的“高处”起笔,峰峦叠嶂、绵延千里,铺展开一个世人瞩目的经典形象,挥写就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新巧谋篇,“焦裕禄”是一群人。
以焦裕禄精神为主题的报道多如过江之鲫,其中更不乏影响深远的精品力作。珠玉在前,要想在这一百年节点把焦裕禄写出新意,就不能把稿子写成“焦裕禄人物小传”,或者“我与焦裕禄”的“故事集”。从谋篇布局上,便要扣准“传承”做文章。在采访中,我们无数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焦裕禄”不是单个人,而是一个令人感佩的群体。我们不停地思考着“人们为什么记得焦裕禄”,追问着“历史为什么选择焦裕禄”,求索着“时代为什么呼唤焦裕禄”,因为既有历史纵深、又有时代新意,这样的“焦裕禄”才耐读耐看。
扎实采访,用焦裕禄精神写焦裕禄。
烈日当空、暑气熏蒸,采访组奔赴洛阳、兰考、尉氏、开封等地深入寻访,焦裕禄其人其事被一一回味,焦裕禄精神更是滋养振奋着执笔的记者们。不吃前人嚼过的馍、誓把情况摸清吃透,采访组寻访40余人,采访笔记写了一本又一本,拍摄的视频素材长达近700分钟。在这期间,采访组不断有惊喜的发现——稿子里很多焦裕禄曾经说过的话、传承焦裕禄精神的人,以及17岁的“焦四代”,都是第一次公开见报。鲜活的第一手资料、真实的采访体悟,成为稿子出新出彩的扎实基础。
融媒传播,尤是细处最动人。
融媒时代,好的产品便是将文字的力量转化成互联网流量,“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这样的大话题要想在互联网上“落地”,就需要拆条、掰碎,以“轻骑兵”式的传播打动人心。于是,那些在稿子里出现或者未能出现的人们,在镜头前深情诉说着对焦书记的思念,或是对焦裕禄精神的传承;他们的照片堆叠在一起,在海报上拼凑出了一个焦裕禄的高大剪影;他们的故事里,最感人的细节被放大描摹,组成了一个微博话题#我们为啥忘不了100岁的他#,发出去不到半天,便登上同城热搜榜第二......这个100岁的老人从未远离,隔着岁月的烟尘,他依然照彻这个时代。
这是经典的魅力,更是精神的伟力,百年节点得以成此篇章,创作者们与有荣焉。路漫漫其修远,唯待求索不辍,传承之路如此,写作之途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