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出彩报业
大厦三楼的“娘子军”
——记二十大期间印务中心拼版车间的女工们
这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群体,这是一个任劳任怨的集体,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团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晚九点上班,次日凌晨下班,成为报业大厦每天下班最晚的一群人。他们就是河南日报印务中心(下面简称印厂)的拼版车间工人。如今,Ta们又有了一个极其响亮的名字——大厦三楼“娘子军”。
二十大期间,拼版车间参加报纸出版工作的共有10人,其中7名为女同志。十多天来,“妇女也顶半边天”,在她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们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承担着河南日报出版环节拼版、制图、传版等重要任务,被称为一支能打敢拼的“娘子军”。
她们工作区域位于大厦三楼东头大屋,与新闻出版部景观区毗邻。这两个部门人员都是二十大报道前最早一批入住报业大厦的群体,长期以来工作上的相互协作,密切配合,让彼此成为亲密的邻居和战友。二十大报道期间,他们精诚团结,珠联璧合,为确保报纸出版安全和出版质量做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我们应该记住这些默默无闻的名字。他们是:刘俊、赵可可、郑瑞临、云玲、巴玲敏、张淑娟、李岩、牧广新、任睿亮、杜汶锴。除后边3位男同志外,前边的7位全为女同志。其中刘俊、云玲、巴玲敏、张淑娟、牧广新,都是上世纪90年代初进的印厂,当年的小姑娘、小伙子,转眼间也都已到了快退休的年龄。然而,岁月的沧桑并没有在她们脸上留下太多印记,工作中呈现的依然是刚进报社时的那种朝气和活力,快言快语,快手快活。每每拼版时,十指在键盘上飞舞,编辑话音刚落,版上文字已成,打字速度快得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拼版工作,技术含量高,工作强度大,稿件上版、文字修改、标题替换、图片制作、用线框美化版面,为图片调光、调色,既需要加快速度,又必须保证质量,加班熬夜已属常态,晨昏颠倒早成习惯。二十大报道期间,因等新华社电稿、图片,夜班编辑本来下班就已经够晚了,而他们下班时间则更晚。根据工作要求,每天必须将小样、大样、审样在版面上修改完毕后,等编辑、校对、报检走完所有流程,才能向印厂传送版面,随后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开始休息。
刘俊同志白班夜班连轴转,负责协调车间人员生活上的琐碎繁杂事务,努力当好大家的“后勤兵”;郑瑞临15日出发前,家中95岁的父亲摔了一跤,她在确定父亲无大碍后,收拾行装,赶来报社;赵可可作为老党员,冲锋在前,每天负责把关见报图片质量,在能够回家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坚守;李岩孩子正上高三,处于高考前的关键期,她每天利用吃饭间隙和孩子交流,进行心理疏导;巴玲敏两个孩子刚上初一,正处入校适应期,她每天提醒孩子按时上网课,提交作业,反馈老师意见,工作生活两不误;云玲家有85岁的母亲,前几天母亲患重感冒咳嗽发烧,她通过上网帮老人买药,并未因情绪焦虑影响工作;张淑娟每天戴着护腰,忍受着腰椎疼痛坚持工作。
“娘子军”逆行而上,“男子汉”不甘落后。牧广新作为一位60后的老大哥,工作上从不叫苦叫累,任劳任怨。两位刚加入照排的新员工,杜汶锴在集结时还处在封控区,第二天在得到可以返岗消息后,第一时间收拾行囊,毫不犹豫赶到报业大厦。任睿亮媳妇身怀六甲,独自一人在家,他每天完成工作后,悉心安抚爱人情绪……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二十大报道期间,大厦三楼这支“娘子军”,盒饭一起领,核酸一起做,工作一起干,有责一起扛,彼此既是好同事,更成了亲姐妹,他们激励着自己,同时也感动着别人。
“一朝拼版工,终生报业人。作为部门为数不多的女党员,关键时刻理应站出来冲在前,能够在党的二十大报道中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我感到无上光荣。”有着27年党龄的赵可可说。
(新闻出版部:窦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