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报社动态
一张跨越三年的匠心答卷
时间:2025-06-06 作者:大河全媒体广告公司 李亚鑫 编辑:张哲倩

2023年6月3日,半夜两点的湖南平江服务区,蚊虫嗡嗡作响。押运员梁向东和00后小伙韩海斌蜷在按摩椅上,扫码支付的12元换来20分钟硌人的“睡眠”——这是押送文博会展品的第25小时。窗外,2.5吨的河南珍宝在九米六的货厢里沉睡;手机屏幕上,深圳文博会筹备群的消息仍在跳动:“解说词速审”“文案已修改”“押送组到哪了?注意安全”……此刻,距文博会开幕仅剩72小时。这段《押车日记》里的真实切片,既是大河全媒体团队奔赴那场“三年之约”的一个滚烫注脚,更是跨越1600公里奔赴那场“文化传承”的序章。

时光流转至2025年5月,深圳文博会场馆内,一片160平方米的巨型卷轴冰屏凌空舒展。古老神秘的甲骨文与绚丽奔放的仰韶彩陶纹,在流动的光影中交织、旋舞,此刻,大河全媒体与文博会河南馆的“三年之约”,迎来了又一次绚烂的绽放。

“连续三年承办,不是重复,而是攀登”。这份攀登的答卷,写满了匠心与汗水:2023年首度担纲, 以奔腾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创意震撼全场,让中原气魄在鹏城激荡,让河南馆“出圈”爆火,成为深圳文博会的流量担当。2024年,深研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殷墟文化,以“向往已久”的创意,将沉睡千年的文字点化为跃动的画卷,让耀眼的“中华文化新地标”成为文化繁荣的鲜明标识。2025年,以仰韶文化为轴,串联起散落在中原大地上的大遗址公园,让观众沉浸式读懂中华民族筚路蓝缕创造的“了不起的中华文明”。

每一次惊艳亮相的背后,是三十余次方案的推倒重来,是二十余场直至深夜的专题汇报,是连续两个多月不眠不休的持久耕耘。从展馆创意到展览路线设置、从展陈规划到视觉细节调整、从展品收集到安全运输到位、从展馆搭建到展馆运营、从现场接待到讲解安排,每一次对细节的反复推敲,都只为在方寸之间更完美地展现河南文化的厚重与璀璨,都只为让每一位观众读懂这片深沉的土地所孕育的丰富文明,都只为作为一名河南人对故乡文化的认同与骄傲。

我们常说“风里雨里,深圳等你”,用泡面配通宵、大雨拌热汗,早是家常便饭。深圳的梅雨天,闷得喘不过气,衣服湿了干、干了湿,背上的汗碱,是挥洒汗水的见证;数不清为观众盖了多少个“打卡”章,只记得手腕酸的直哆嗦;每天三万步打底,踏遍展馆的犄角旮旯……这群靠谱青年战斗力“满格”!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深圳文博会河南馆自2023年由报社、集团公司承办、大河全媒体公司策划执行后,连续三年肩负重任,这份信任源于团队在极限挑战中淬炼的实力。

晚上七点,深圳街边大排档烟火缭绕。领导刚落地深圳,便与团队围坐小馆,边倾听边鼓劲。几道湘菜刚端上桌,几个嗓子沙哑的小伙子捧着饭碗就乐了:“四天来头回正点吃上热乎饭,这顿辣椒炒肉配大米饭,是咱驻扎深圳以来最‘丰盛’、最‘准时’、最接地气的一顿!”笑声混着蒸腾的热气,疲惫一扫而空。

从郑州到深圳,从2023到2025,三年来,大河全媒体这支团队以“双线”作战的心态,冒高温、战酷暑,夜以继日地书写经得起考验的合格答卷。这不只是展览的呈现,更是一群河南人、报业人,以赤诚的热爱、极致的匠心与铁肩的担当,为报社、集团公司锻造的会务会展、空间展示业务新标签。